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水稻常见虫害及防治

    信息发布者:LB13943309346
    2017-03-07 06:20:18   转载

    潜叶蝇

    水稻潜叶蝇又叫稻小潜叶蝇、稻毛眼水蝇、稻螳螂蝇,麦水蝇等。

    属双翅目、水蝇科,是东北稻区的主要害虫。每年有不同程度的发生,轻则影响稻苗生长,重则造成稻苗死亡。

    为害特点

    以幼虫潜食叶肉,每一片少则有虫2-3头,多则7-8头,主要发生于插秧后的稻苗土上,幼虫钻入叶内潜食叶肉,残留在上下表皮,使受害叶片呈现不规则白色条斑,在其中可见乳白色至黄白色长形五足的小蛆形成幼虫,后期可见小而长的褐色至黄褐色多节的长条形两头尖的蛹。发生早而多时,造成叶片枯死、腐烂,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从而造成减产,以至造成稻苗大批枯死。

    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

    水稻潜叶蝇在各稻区由于温度的差异其发生代数不同。黑龙江省和吉林省1年发生4-5代,往往世代重叠,以成虫或蛹越冬。危害水稻基本上以第1和2代为主,其他世代则均繁殖于稻田附近的灌排渠系内的杂草上。 成虫喜低温,气温5以上开始活动,当气温达11-13时最为活跃,30以上则影响其正常活动。在深灌的条件下,成虫喜在下垂或平伏水面的叶尖部位产卵;在浅灌条件下,卵产在叶片基部。幼虫孵化后用口咬破叶面,侵入叶组织内部取食叶肉,浮于水面上的叶片,侵入率可达90%以上。幼虫还能转株危害,侵入后1-6天转株的多。转株过程中常落入水中死亡。幼虫老熟后,在潜道中化蛹。

    春寒多雨是其大发生的有利条件,秧苗素质差;插秧后缓苗慢;整地不平;水层不均有利其为害;灌水过深,水温过低;田边沟渠杂草丛生,均可加重其为害。

    防治方法

    农业防治:清除稻田附近沟渠和低洼地杂草,降低虫源。培育壮秧,浅水灌溉。适当排水晒田,可控制其为害,但盐碱较重的地块,晒田不宜时间过长,并注意晒田后洗碱。

    药物防治:在水稻插秧前5天左右,用杀虫双4%颗粒剂2000克/100平方米苗床或杀虫单+阿维菌素合剂300毫升/90平方米苗床,在没有露水时拌土均匀撒施,可有效防治本田中的潜叶蝇。发生后,可用2.5%高效氟氯氢菊酯500-600毫升/公顷+毒死蜱48%乳油300毫升/公顷对水120升左右喷雾。

    负泥虫


    为害特点:负泥虫以幼虫和成虫危害水稻,沿叶脉取食叶肉,造成白色纵痕,重者造成全叶变白,以至破裂、腐烂,造成缺苗。即使存活也将造成水稻迟熟,影响产量。

    种类识别 负泥虫属鞘翅目,又称稻负泥甲,俗称背屎虫、猪屎虫。 形态特征:成虫体长3.7―4.6mm,宽1.6―2.2mm,头、触角和小盾片黑色,前胸背板、足大部分黄褐色至红褐色,鞘翅青蓝色,具金属光泽,体腹面黑色,触角长达身体之半,前胸背板长大于宽。幼虫体长4―6mm,共4龄;头小,黑褐色,腹背隆起很明显,幼虫孵化后不久,体背上堆积着灰黄色或墨绿色粪便。

    发生规律:成虫在稻田附近背风、向阳的山坡、田埂、沟边的石块下和禾本科杂草间或根际的土块下越冬。越冬成虫在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,插秧后成虫则转移到稻田幼苗嫩叶上开始为害叶片,没叶脉纵痕取食叶肉。6月上、中旬成虫交尾产卵,第一雌虫可产卵150粒,卵经一周孵出幼虫,6月中旬开始为害,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盛发期,7月上旬开始化蛹,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。8月中旬转移至越冬场所越冬。发生的适宜条件是阴雨连绵、低温高湿天气。

    防治方法:清除害虫越冬的杂草,减少虫源;

    药物防治:2.5%高效氟氯氰菊酯300-450毫升/公顷,待田间水落干后,喷雾,喷药24小时后灌水,保持田间水层3厘米左右。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,30%速克毙乳油或2.5%功夫乳油,每公顷用0.3公斤,对水均匀喷雾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